我翻開書,這已是今天第九次做了這個相同的動作。所謂相同動作我指的是閱讀同樣的文字,指尖所翻的頁數始終在1730頁之間徘徊著。我搔了搔頭,推了推眼鏡,又繼續下去。

 

其實我大可以走馬看花般的結束這樣的反覆,而這也或許是我一直慣用的方法。唯獨這次我停留了許久,被潛意識所操控的我默默的拒絕了平淡的接受他的理論,因為共鳴已經產生了,他成為某種聲音在我耳邊低鳴著。

 

卡爾·馬克思,這個名字我不是不熟悉。但我熟悉的大概只是名字。對於他的理論、他思想的核心我一無所知,腦中呈現的只有他那被扭曲的樣子。

 

“它是人與天爭、人與人爭的真正解決,也是存在與實有(本質)的衝突之解決,也是客體化與自我證實爭執的化解,自由與必然之爭的化除,個人與種類之爭的消除。這是歷史之謎的破解,而它本身知道這個破解。”(Marx, 1975: 347-48)。這裡馬克思所述的是人心嚮往的境界,也是馬克思主義最後將會到達的美好世界,也是我心所向。

 

於是共鳴產生了。但要發出聲音就必然要有所碰撞,若是靜止不動那將無法發聲。

 

錯覺,唯物的馬克思和唯心的柏拉圖都提到過,這是人類自大的通病。而當這樣的錯覺無限的堆疊,就會成為所謂事實。但很明顯的是,錯覺只能在表面成為事實,而這樣的“事實”必須要摒棄。

 

馬克思主義用唯物主義的方式試圖解決人類世界的問題。由勞動體現人類價值的方式,從而消除階級障礙,讓每個人都領悟到自己的價值。取消私有制,除去私欲。然後將國家解體,人們將能主宰自己。於是人類可以不受控制的成為一個真人、完人。他們居住在自由、平等、和諧的社群。

 

那是我所嚮往的世界嗎?我又一次注視著書上的文字。

 

我試圖辯證。可惜我做不到,我懂得太少,我所知道和相信的都只是些片面的領悟。那共鳴又是從何而來?思緒又開始轉動起來。聲音是由碰撞形成的,在認同與不認同的敲擊中。

 

唯物主義為每個現象和物品都賦予科學的解釋,離無知越遠便離真實越近。這能夠體現人類的價值,但也在某一層面上消滅了人類的本質。馬克思所說的意識解放的社會是建立在唯物史觀的想法上的,馬克思(1976/1954)寫道:「社會的生活過程是建立在物質生產的基礎上,直到這一過程被處理為自由組合的人群的生產,且是有意識地根據既定的計畫來規定其生產,這一過程神秘的面紗才會被摘除下來」(pp173/ pp84,這樣建立在物質上的世界,還缺少什麽?我合上書。

 

一定還缺少什麽。但我不知道。馬克思所謂的意識解放指的是什麽?若以馬克思的解釋是在生產的過程中領悟自己的價值。若是以唯物主義來理解的話,這樣意識的解放似乎不夠完整。

 

他忽略了什麽?人類的意識。若是要真正解放人類的意識,光從物質上是無法達成的,當然光從精神上也是無法做到的。我看了看電腦的時間,凌晨兩點。

 

馬克思的世界是否與我嚮往的世界相仿?我又一次質疑了自己。我又打開書,這是第十次了。然後將眼光停留在“烏托邦”和“科學”兩個詞上,他們之間的連結我看不清楚,所以看了很久。

 

但最終不論是我的疑問還是答案都還停留在我意識的深處,我能見到他們模糊的身影,卻無法觸及。我現在所做的,無非是用我最擅長的方式留下思緒的痕跡,其實無用,只是能讓我離他們再更近一些些。但還需要更多堆疊,才足以到達彼岸。然後我拿起圓珠筆在烏托邦這三個字下畫了波浪線。再將書合上,但不論是我還是書都知道,定會有第十一次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Marx, Karl. 1975. The Early Writings, trans. by Rodney Livingstone, and Gregor

Benton. Harmondsworth, Middlesex: Penguin.

 

Marx, Karl. 1976. Capital, Vol. 1, trans. by Ben Fowkes. Harmondsworth, Middlesex:

Penguin.

 

Marx, Karl. 1954. Capital. Vol. 1: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, trans. by S. Moore,

and E. Aveling. Moscow: Progress.

 

洪鎌德,馬克思的烏托邦──他心目中共產主義理想下之新人類與新社會 Taiw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, Vol. 6, No. 1, pp. 117-42 Spring 2010

arrow
arrow

    佐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